【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极高,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将对《宋史·苏轼传》的文言文内容进行翻译与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文章总结
《宋史·苏轼传》是记载苏轼生平的重要史料,主要讲述了苏轼的出生、早年求学、科举入仕、仕途起伏、文学成就以及晚年遭遇。文中强调了苏轼在政治上的正直与不屈,同时也展现了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卓越才华。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思想深邃、人格高尚的士大夫代表。
二、文言文翻译与要点对比表
原文 | 翻译 | 要点说明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 苏轼,字子瞻,是四川眉州眉山人。 | 介绍苏轼的籍贯和字号。 |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 十岁时,父亲苏洵外出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 | 家庭教育对苏轼的影响。 |
既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 成年后,他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写文章每天能写几千字。 | 展现苏轼的才学与文采。 |
仁宗嘉祐二年,试礼部,策论第一。 | 宋仁宗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策论成绩第一。 | 科举成功,步入仕途。 |
时王安石方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 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议论其弊端。 | 表现出苏轼的政治立场。 |
擢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被提拔为大理评事,担任凤翔府判官。 | 初任官职,开始参与政务。 |
丁母忧,服阕,复为殿中丞。 | 母亲去世,守丧结束后,恢复殿中丞职务。 | 古代官员遇丧需守孝。 |
神宗即位,召为开封府推官。 | 宋神宗即位后,召他担任开封府推官。 | 政治环境变化,苏轼重新被启用。 |
时王安石变法未已,轼又上书言事。 | 当时王安石变法仍在继续,苏轼再次上书陈述意见。 | 再次表达对新法的反对。 |
坐言事,出知杭州。 | 因言论获罪,被调任杭州知州。 | 政治斗争导致贬官。 |
在杭三年,修水利,兴学校,民甚德之。 | 在杭州任职三年,修建水利,兴办学校,百姓非常感激。 | 展现苏轼的政绩与民心。 |
后迁密州、徐州、湖州,皆有政声。 | 后来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都有良好的政绩。 | 多地任职,政绩显著。 |
元丰二年,御史台狱起,轼坐诗得罪。 | 元丰二年,御史台案件发生,苏轼因诗作获罪。 | “乌台诗案”事件。 |
谪黄州,安置不得自便。 | 被贬至黄州,不得自由行动。 | 遭受政治打击,生活困顿。 |
在黄州,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在黄州期间,创作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 | 文学创作高峰期。 |
哲宗立,召还,复官至翰林学士。 | 宋哲宗即位后,召回朝廷,恢复官职至翰林学士。 | 政治生涯再次上升。 |
然终不能久留,屡遭贬谪。 | 但最终未能长期任职,多次被贬。 | 政治命运多舛。 |
崇宁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 宋崇宁元年,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 终老于贬谪之地。 |
三、结语
苏轼的一生,是才华横溢的一生,也是波折动荡的一生。他不仅在文学上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也在政治上展现出坚定的操守。他的经历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命运,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