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度陈仓典故】“暗度陈仓”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的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讲述的是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巧妙运用计谋,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智慧,也常被用来比喻在表面做一件事,实则另有所图。
一、典故总结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人物:刘邦、项羽、韩信
背景: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事件:刘邦表面上接受项羽的封赏,前往汉中,实则秘密准备反攻,最终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成功夺取关中地区。
寓意:表面上做一件事,实际上另有目的,是一种以智取胜的策略。
二、典故内容简述
秦末战乱,刘邦与项羽同为反秦义军领袖。秦亡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将刘邦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和汉中。刘邦虽不满,但因实力不足,暂时忍让。他表面上答应前往汉中,实则暗中积蓄力量,并派韩信负责修复通往关中的栈道,以示自己无意东进。然而,韩信却悄悄从另一条小路出兵,绕过项羽的防线,迅速占领了关中,为日后击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三、典故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说明 |
典故名称 | 暗度陈仓 |
出处 | 《史记·高祖本纪》 |
人物 | 刘邦、韩信、项羽 |
背景 | 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被封为汉王 |
事件经过 | 刘邦表面接受封赏,实际秘密准备反攻;韩信假修栈道,实则另辟蹊径出兵 |
策略含义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做一件事,实则另有目的 |
历史意义 | 展现了刘邦的智谋与战略眼光,成为后世用兵的经典案例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形容做事时隐藏真实意图,或在表面工作下进行实质行动 |
四、结语
“暗度陈仓”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灵活运用策略、隐藏真实意图,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一典故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思考、讲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