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名什么实成语】在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既富有哲理,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其中,“什么名什么实”这一结构的成语尤为常见,它们通常用来形容一种表面与实际不符的现象,强调“名不副实”或“名实相副”的情况。
下面将对这类成语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其含义、出处及用法。
一、
“什么名什么实”结构的成语,多用于描述事物的名称与其实际内容之间的关系。这类成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使用广泛,常用于批评或评价某些人或事“名不副实”,或者指出某种现象“名实相符”。
常见的有“虚有其名”、“名不副实”、“名实相副”等。这些成语不仅表达了对事物真实性的关注,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名实一致”的思想。
二、相关成语表格
成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示例 |
虚有其名 | 只有名义上存在,实际上没有 | 《后汉书》 | 他虽是董事长,但只是虚有其名。 |
名不副实 | 名称与实际不相符 | 《史记》 | 这个产品名不副实,质量远不如宣传。 |
名实相副 | 名称与实际相符 | 《左传》 | 他的能力与职位名实相副,值得信赖。 |
名过其实 | 名声超过实际才能 | 《三国志》 | 他年纪轻轻就名过其实,令人佩服。 |
实至名归 | 因实际成就而获得名声 | 《后汉书》 | 她凭借实力获奖,实至名归。 |
三、结语
“什么名什么实”类的成语,不仅是语言表达中的精华,更是中华文化中注重“言行一致、名实相符”理念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或事物时,应注重实质而非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