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综合知识 > 正文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经典散文,全文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文章以作者夜游承天寺时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了他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文章开篇即点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以及事件背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寥寥数语,既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敏感,也透露出他在被贬黄州后的闲适心境。然而,这种闲适并非完全无忧无虑,而是带着些许无奈与自嘲。“念无与为乐者”一句道出了苏轼内心的孤独。尽管身处困境,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选择在自然中寻找慰藉,与友人一同欣赏月光之美。这不仅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更彰显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文中写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描写将月色下的庭院比作清澈的池水,用比喻手法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妙的氛围。同时,他借景抒情,通过观察竹柏倒映在地上的影子,引发对人生境遇的思考。最后,他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看似平淡的话语中,实则饱含深意。一方面,他感叹世人忙于功名利禄,鲜有闲暇去品味生活;另一方面,他也为自己能够放下世俗纷扰、寄情山水而感到欣慰。

总之,《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一次普通夜游经历的叙述,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的乐观情怀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这篇短文不仅是一幅优美的写景画,更是一首充满哲思的人生诗篇。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