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翻译及原文】《苏武牧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故事,讲述了西汉时期使节苏武在匈奴被扣留期间,坚守气节、不屈不挠的感人经历。以下是该故事的原文与翻译,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便于理解与查阅。
一、文章
《苏武牧羊》出自《汉书·李广苏建传》,主要讲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拒绝投降,最终得以归汉的故事。文中通过苏武面对威逼利诱时的坚定态度,展现了其忠诚、坚韧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君爱国”的典范。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父亲的功绩而任职,兄弟都做了郎官。 |
汉武帝时,以中郎将使匈奴,单于欲降之,武不屈。 | 汉武帝时,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单于想让他投降,苏武坚决不从。 |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 匈奴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于是把苏武关进地窖,不给他吃喝。 |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 天下起雪,苏武躺着吃雪,把毡毛一起吞下去,几天后仍然没死。 |
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连引张胜。 | 虞常等人在匈奴策划反叛,牵连了张胜。 |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曰:“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单于让卫律召苏武来审问,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辱没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苏武到了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粮饷不到,他挖野鼠洞里的草籽来吃。 |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武得归。 | 几年后,匈奴与汉朝和亲,苏武得以回国。 |
三、人物形象分析
角色 | 特点 | 体现精神 |
苏武 | 忠诚、坚韧、不屈 | 忠于国家,坚守气节 |
单于 | 强横、威逼 | 对汉朝使者施压 |
卫律 | 利诱、劝降 | 试图动摇苏武意志 |
虞常 | 反叛者 | 表现匈奴内部矛盾 |
四、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苏武牧羊》不仅是历史记载,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感,也反映了当时外交斗争的复杂性。苏武的形象成为后世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捐躯、坚贞不屈。
结语:
《苏武牧羊》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情节描写,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比,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