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是哪一年】“对越反击战”是中国在1979年对越南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也被称为“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这次战争是中越两国关系紧张的直接结果,涉及边界争端、地区影响力以及意识形态分歧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该事件的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一、事件概述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对越南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中越边境的广西和云南两省。此次作战持续了约一个月,至3月底基本结束。中国官方称此次行动为“对越自卫还击战”,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遏制越南在东南亚的扩张行为。
尽管战争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深远,成为中越关系史上的重要节点。此后,两国在边境地区仍时有摩擦,直到1990年代后期才逐渐缓和。
二、关键信息汇总表
项目 | 内容 |
战争名称 | 对越自卫还击战 /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 |
发生时间 | 1979年2月17日 - 1979年3月16日 |
主要参战方 | 中国 vs 越南 |
战争背景 | 中越关系恶化,越南入侵柬埔寨,中越边境冲突加剧 |
战争目的 | 维护国家主权,打击越南侵略行为 |
战争规模 | 大规模陆地作战,涉及广西、云南边境地区 |
战争结果 | 中国撤军,越南损失惨重,中越关系长期紧张 |
历史意义 | 标志中越关系进入冷战时期,影响东南亚格局 |
三、结语
“对越反击战”虽然时间短暂,但它对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场战争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中越两国历史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了解这一事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