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曲中闻折柳】“此夜曲中闻折柳”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全诗为:
>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中听到笛声的情景,通过“折柳”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总结与分析。
一、诗歌
“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所在。诗人借笛声中的“折柳”之音,触发了内心深处的乡愁。在古代,“折柳”是一种象征离别和思乡的习俗,常用于送别时表达对友人或家乡的眷恋。因此,这句诗不仅点明了时间(夜晚)、地点(洛城),更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象与音乐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二、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诗句原文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作者 |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
诗题 | 春夜洛城闻笛 |
创作背景 | 诗人漂泊在外,夜晚听到笛声,引发思乡之情 |
“折柳”含义 | 古代送别时折柳枝,象征离别与思念 |
情感基调 | 悠远、惆怅、思乡 |
艺术特色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
三、个人理解与延伸
“此夜曲中闻折柳”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用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情感。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不再有“折柳”的传统,但那种因一首歌、一段旋律而勾起回忆与情感的现象却依然存在。无论是听一首老歌,还是看到一张旧照片,都可能让人想起过去,想起远方的亲人或曾经的岁月。
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古人的思乡之作,也具有跨越时代的共鸣力,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内心的柔软与情感的归属。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诗的历史背景或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