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 >

胡不归的典故

2025-10-06 20:15:15

问题描述:

胡不归的典故,有没有人能看懂这个?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6 20:15:15

胡不归的典故】“胡不归”出自《诗经·邶风·击鼓》中的一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以归。”后人将“胡不归”引申为一种对归家、团圆的深切思念和无奈情绪。在古代文学中,“胡不归”常被用来表达游子思乡、夫妻离别、人生无常等情感。

这一典故在后世的诗词、戏曲、小说中频繁出现,成为表达离愁别绪的重要意象。尤其在明清小说中,“胡不归”往往象征着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一、典故来源

项目 内容
出处 《诗经·邶风·击鼓》
原文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以归。”
含义 表达对归家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引申义 游子思乡、夫妻离别、人生无常

二、典故演变

时期 文学作品 用法说明
先秦 《诗经》 原始出处,表达爱情与离别
汉代 乐府诗 延续“胡不归”的情感主题
唐代 李白、杜甫等诗人 借用“胡不归”表达思乡之情
宋元 戏曲、杂剧 用于表现人物情感与命运
明清 小说如《红楼梦》《聊斋志异》 作为情感象征广泛使用

三、文化意义

“胡不归”不仅是文学中的一个意象,更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亲情、命运的深刻思考。它反映了古人面对离别、漂泊时的情感挣扎,也体现了对团聚的无限向往。

在现代语境中,“胡不归”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常被用来形容因种种原因无法回家的无奈与惆怅。无论是游子、战士,还是因工作、生活而远离家乡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共鸣。

四、总结

“胡不归”源自《诗经》,经过历代文人的演绎,逐渐成为表达离别、思乡、人生无常的重要意象。它不仅是一种文学手法,更是中国文化中情感表达的典型代表。通过“胡不归”,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家庭、爱情、命运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寄托。

总结要点 内容
典故来源 《诗经·邶风·击鼓》
核心情感 思念、离别、无奈
文化意义 家庭、亲情、命运的象征
现代应用 形容无法归家的惆怅与无奈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