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不归的典故】“胡不归”出自《诗经·邶风·击鼓》中的一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以归。”后人将“胡不归”引申为一种对归家、团圆的深切思念和无奈情绪。在古代文学中,“胡不归”常被用来表达游子思乡、夫妻离别、人生无常等情感。
这一典故在后世的诗词、戏曲、小说中频繁出现,成为表达离愁别绪的重要意象。尤其在明清小说中,“胡不归”往往象征着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一、典故来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诗经·邶风·击鼓》 |
原文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以归。” |
含义 | 表达对归家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
引申义 | 游子思乡、夫妻离别、人生无常 |
二、典故演变
时期 | 文学作品 | 用法说明 |
先秦 | 《诗经》 | 原始出处,表达爱情与离别 |
汉代 | 乐府诗 | 延续“胡不归”的情感主题 |
唐代 | 李白、杜甫等诗人 | 借用“胡不归”表达思乡之情 |
宋元 | 戏曲、杂剧 | 用于表现人物情感与命运 |
明清 | 小说如《红楼梦》《聊斋志异》 | 作为情感象征广泛使用 |
三、文化意义
“胡不归”不仅是文学中的一个意象,更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亲情、命运的深刻思考。它反映了古人面对离别、漂泊时的情感挣扎,也体现了对团聚的无限向往。
在现代语境中,“胡不归”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常被用来形容因种种原因无法回家的无奈与惆怅。无论是游子、战士,还是因工作、生活而远离家乡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共鸣。
四、总结
“胡不归”源自《诗经》,经过历代文人的演绎,逐渐成为表达离别、思乡、人生无常的重要意象。它不仅是一种文学手法,更是中国文化中情感表达的典型代表。通过“胡不归”,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家庭、爱情、命运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寄托。
总结要点 | 内容 |
典故来源 | 《诗经·邶风·击鼓》 |
核心情感 | 思念、离别、无奈 |
文化意义 | 家庭、亲情、命运的象征 |
现代应用 | 形容无法归家的惆怅与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