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锟贿选名词解释】曹锟贿选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发生于1923年。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政局的混乱与腐败,也揭示了军阀政治的弊端。以下是对“曹锟贿选”的详细解释。
一、事件背景
曹锟(1862—1938),字仲珊,直隶天津人,是北洋军阀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在1923年通过非正常手段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其过程被称为“贿选”。这一事件发生在北洋政府内部权力斗争激烈、中央政府权威衰微的背景下。
当时,段祺瑞领导的安福系与冯玉祥等势力之间矛盾重重,而曹锟则依靠直系军阀的支持,在1923年10月通过金钱收买议员的方式,成功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二、事件经过
1. 选举前的准备:曹锟为了确保当选,大量出资收买国会议员,每人给予5000至10000银元不等的贿赂。
2. 选举过程:1923年10月6日,国会召开选举会议,曹锟在众议院和参议院中均获得多数支持,最终当选为大总统。
3. 舆论反应:此事件引发广泛批评,被外界称为“贿选”,被视为对民主制度的严重践踏。
三、事件影响
项目 | 内容 |
政治影响 | 削弱了北洋政府的合法性,加剧了社会对军阀政治的不满 |
社会影响 | 引发公众对政治腐败的强烈谴责,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法律影响 | 《中华民国宪法》虽已颁布,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约束力 |
国际影响 | 外国媒体多有报道,损害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
四、总结
曹锟贿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典型的权钱交易事件,暴露了北洋政府时期政治体制的严重缺陷。它不仅使曹锟本人成为争议人物,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为后来的军阀混战埋下伏笔。这一事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案例。
结语:曹锟贿选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缩影。它的发生,反映了民主制度在当时的脆弱性以及权力与金钱之间的密切关系。